起去年盛夏在西安''柴燒遍中國''工作營,當時國際知名音樂家譚盾先生(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;臥虎藏龍)來探班。他曾舉辦過以水為聯想及以紙為聯想的音樂會,準備發表新作以''陶''為發想的音樂會。所以勤於四處尋訪''陶''蹤,當時他來探訪,窯前正熱,和幾位美國陶友揮汗如雨。駐足片刻,心理存著不敢脫口的問號,為何我們千里迢迢來此地(西安富平)柴燒創作? 我拽下頭頂上的布巾,擦一擦熱汗,簡略說明''柴燒''重回在這塊曾有輝煌陶瓷歷史土地上的意義與可能性。 理由很簡單,但情感很複雜。

層紅茶碗[相簿連結].jpg

2008年 層紅茶碗  / 私人收藏


  千年之遠,華夏陶瓷燒製技術東傳朝鮮東瀛,二次大戰後跨越太平洋與大西洋。尤其是到達東瀛時,落地生根融合大和文化與宗教,柴燒追求直述自然樸實之美,有不同於中土的面向,這樣的風格,也深深影響美國柴燒創作者。筆者從十六年前造訪過第一代美國陶藝大師彼得佛克斯(Peter Voulkos),他中晚期都以柴窯裸燒,堆燒燒製作品,很精彩地,引領美國柴燒風潮。到了近幾年,多次與中青一代的美國柴燒家共研窯技。仔細觀察,他們仍未脫離東洋柴燒概念。當柴燒由東方到西方,再由西方回到東方之際。應該慎重想一想,我們要如何面對''柴燒''。歷史的柴燒? 現在的柴燒?

  在台灣,因現代陶藝蓬勃發展,深受美日兩國的刺激與影響,尤其是近年發燒式的柴燒。只要發燒式進行的事件,必竟是一種病灶,不得不令人關心。從陶磁史觀來看,唐宋時期高溫陶瓷科技,媲美當今美國的太空科技,當時的高科技,保護主義思想是必然,所以高溫柴燒裝飾陶瓷技術與文化並沒有完整東傳到日本,而此地長時間自我摸索演進,融入當地文化與自然條件,形成現代東洋柴燒觀念樣式,濃厚的禪道和風美學。固然獨樹一幟的東洋柴燒文化,值得學習與尊敬。無疑地,我們間接學習被窄化的二手,三手的柴燒傳統。若不覺醒,難有新境可行。可惜我們仍然處在無感狀態,無理頭的盲從與低能的呆滯現象。

    

層紅茶碗(另面)[相簿連結].jpg

2008年 層紅茶碗(另面)  / 私人收藏

   道家之陰陽哲理(註一)。這是陰盛陽衰的失衡的現代柴燒進行式,全是右腦思維的感性,只注重自然裝飾法(註二) 以裸燒投燒、堆燒(註參閱''冬日陶爐)手段,強調隨機的''離間美學"(近期專文待述....。) 黑黑拙拙,灰灰亮亮,講究土與灰的質感變化。偶爾使用長石志野釉,非主軸的翎毛點綴,力求是質樸拙趣,偏向陰沉被動屬性。也正是台灣大部分柴燒作品學習,並初級呈現樣貌,這是''右腦柴燒''的面向

  自唐宋,元明,清代製作陶瓷,顯然燃料都以柴薪為主。由漢唐器物佐證,此時期已有高溫柴燒的基礎,例如太湖地區出土陶燒漢罐,以柴窯裸燒為手段(自然裝飾法)溫度都高達攝氏1230度,已有自然落灰釉感。到了宋代窯體的改良之後,窯溫提高,使用匣缽與釉燒技術(非自然裝飾法;主動裝飾)日趨成熟,尤其是宋代汝定窯等名窯,器物燒製達到極致,現今來看仍是如此偉大。

  去年''柴燒遍中國''神州尋訪,仍有少數地區傳統柴燒龍窯,持續吞雲吐霧,燒製粗劣水盂瓦罐,但是各地看不見一位柴燒創作者,真令人訝異與擔憂。華族是以柴燒文明寫歷史的民族,陶瓷技藝高超;固守千百年來經驗傳承、遵循道統、嚴律工序精細繁複的封建陶念。 傳統價值始終凝固在''左腦活躍''製陶概念,這是陽盛陰衰''左腦柴燒'' 的面向...................

(待續)

 

作品說明經典層紅(三層窯之銅紅釉)茶碗作品,三層為"天 地 人" 三才之意。天→藍色。地→紅色。 人→藍與紅色以外之顏色; 白、黃橘、黑、綠灰等。


註一陰陽之道為萬物運行之理,陽者屬人體左腦隸司邏輯、記憶、經驗秩序思考;主動顯性。陰者屬人體左腦隸司感覺、圖像、空間創造; 被動隱性。 

註二自然裝飾法為柴燒作品兩類裝飾技術歸類之一; 作品入窯前,對作品表層不做任何釉藥、色料、化妝土之裝飾.以燃料薪柴產生自然落灰、火痕為主要裝飾質感。常見於裸燒、投燒、堆燒技巧中。

 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陶行者Clayz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