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古以來,木柴燒陶方式從野燒,坑燒,穴燒,窯燒不斷演進。陶製器物因為窯體結構改進,窯燒溫度有效提昇而精緻。柴燒窯體結構有直燄式窯、橫燄式窯、準(半)倒燄式窯、倒燄式窯等。不同窯種有不同火燄路徑,目的是要求窯體內氧化燄或還原燄的氣體氛圍(氧與一氧化碳比例)與火溫在窯內停留時間,製造釉色與坏體的質地。

  唐、宋以來高溫陶瓷器燒製技法趨近成熟。明、清步入另一高峰,獨占世界鼇頭。但是至今,傳統封建制約「不逾矩」關念,講求圓潤工整,以致傳統柴燒大量使用匣缽將坏體釉面與火燄木灰隔離,防杜釉質變化太大「御品」失控出格。反觀近代柴燒受東洋陶燒劇烈影響,一昧講求自然風尚,樸實柴灰與泥土礦味取代傳統潤澤華豔釉燒的審美觀點,大勢觀念又倒至另一端。  

 175.jpg  [釉燒]荷塘印象大碗, 嬌黃色為自然落灰釉結合銅釉效果.   

   現代柴燒創作觀點,應該擴大窯燒認知,包容傳統工藝的嚴肅與現代過度自由的輕佻,走向能夠駕馭的中道精神。深入認識柴燒的窯內技術,成為跨越傳統與現代必備條件。以筆者多年經驗整理以下幾種燒窯分類,闡揚作陶「間離美學」的技術論述。

  [釉燒]使用調製釉藥,掛釉於坏體上之燒法。陶作裝飾由釉藥性質決定。含有微量元素的木柴灰在高溫時(1200度以上)與釉藥結合產生特殊「間離」效果。木灰與釉結合,因氧化與還原氣氛不同,有不同質感色調產生,亦改變釉面冷卻後收縮率和溶點,增加釉面潤度與變化。傳統志野燒、葉文柴燒常用技法。

PICT0007.jpg    [釉燒]雙龍呈祥茶碗, 自然落灰釉結合白石釉圖騰.

  63.jpg     [釉燒]萬里陶雲和月茶杯, 自然落灰釉結合層紅銅釉效果.

 

  [裸燒]不使用調製釉藥,無掛釉坏體燒法。以自然木灰釉為主要坏面裝飾,坏體迎火面落灰重,背火面落灰輕。灰釉面與坏土共溶,可有光亮剔透,半無光或無光呈現潤澤拙樸的釉感。在正窯壓下,窯溫1150到1300度,一氧化碳竄動產生銀光珠彩"火痕",自然多變的「間離美學」表現。備前燒、信樂燒、葉文柴燒常用技法。18.jpg  [裸燒]茶海, 無掛釉,自然落灰釉效果.

13.jpg  [裸燒]茶杯, 無掛釉,自然落灰釉效果.

23.jpg  [裸燒]墨陶茶海,無掛釉, 自然落灰釉與土坏結合效果.

 

  [投燒]使用木炭單次投覆在裸坏上之燒法。窯燒至頂溫(約1300度),回降窯溫至1150-1200度之間,保持窯內正壓力,還原燄氣氛下,由窯腹側邊投柴口,將木炭投覆在坏體上,目的是讓坏體與木炭接觸處產生瞬間氧化現象。還原燄與氧化燄交互作用,木炭上化學元素附著在坏面上產生多彩無光釉色,效果多變即興,典型「間離美學」。備前燒、本地柴燒、葉文柴燒常用技法。

PICT0001.jpg   [投燒]茶壺, 無掛釉, 木炭落灰釉與土坏結合效果.

42-1.jpg  [投燒]茶杯,  木炭落灰釉與白石釉結合效果.

 

  [堆燒]使用木柴多次堆覆在堆疊坏體上燒法。窯燒漸次昇溫1100度後,由窯腹側邊投柴口或是窯口,木柴多次投覆在坏體上,直到頂溫,柴薪覆蓋面積大於坏體二分之一以上為佳。多次回溫(1150度)與上溫(約1300度)重複操作,同時繼續作堆覆木柴在坏體上。目的是產生坏體質感變化,樸拙內斂,經典「間離美學」。常見於日本備前燒、美國柴燒家作品。

PICT0002.jpg  [堆燒]茶壺, 無掛釉, 木柴堆灰與土坏結合效果/David Smith 美國 .

bh.jpg   [堆燒]陶塑多媒材, 無掛釉, 木柴堆灰與土坏結合效果/Ryan Mitchell 美國.

  [雲燒]施用無發色劑長石釉,藉用窯內活潑元素做著色劑之燒法。 無氧化物的長石釉,半透明白狀,於窯燒高溫時,受其它釉燒陶作的金屬氧化物離子飛散附著,產生特殊釉色。其中以銅離子最活躍,染映顏色最強,氧化錳、氧化鐵離子次之,作品被引著釉色的強弱,決定在排窯位置是否得宜。如似天上雲朵本質是無色,因環境條件映襯托出七彩顏色,取名「雲燒」。見於釉燒作品;志野燒、葉文雲燒。  

PICT0003.jpg  [雲燒]茶碗, 白色長石釉, 銅釉離子映染效果 .

 

54.jpg [雲燒]大梵缽, 白色長石釉, 錳、鐵離子映染效果 .

DSC00032.jpg  [雲燒]茶杯, 白色長石釉, 銅、錳、鐵離子映染效果 .

 

 

  [匣燒]坏體置於匣缽或陶製容器內之燒法。 施釉陶坏放入匣缽,防止自然灰釉沾染釉面,使高溫時降低溶點而干擾原有釉色,亦避免冷卻後改變收縮率而釉面開片。匣缽不能完全封閉,保留適當小孔隙才可完成還原燄釉色的燒製,常見於中國歷代傳統釉燒方法。無掛釉陶坏置放較大陶器內作阻隔自然木灰,與避免火燄直觸坏面,窩疊捲覆稻草於陶坏上製造紋理,常見於日本緋櫸燒法。

img002.jpg[匣燒]滷壺, 明代宣德窯,霽紅霽青釉/故宮博物院典藏 .


PICT0006.jpg [匣燒]茶杯, 無掛釉緋櫸燒,捲覆稻草橘紅色紋理/簡銘炤 台灣.

[引燒]坏體燒至適當溫度引出窯外之燒法。此法使用在施釉後之坏體。燒至釉藥溶點,將作品從窯門口或是側門口挾引出窯體。引出作品做急速氧化或是投入密閉容器急速完全還原效果,有木灰潤澤特色,適用於硼酸鈣釉(或熔塊釉)950度,長石釉1230度之間操作。常見於傳統日本黝黑茶碗與樂燒器物。

[鹽燒]使用粗食鹽於高溫窯燒時投入窯內之燒法。裸坏或是施有化妝土坏體燒至燒結溫度(1230-1300度)後,回溫降至1200-1050度間,由窯口、側頭口投入粗鹽或是蘇打,使其附著在坏體上,與自然木灰釉、化妝土有強烈熔溶反差效果,成為溶合釉色之顯色劑。常見於傳統與現代鹽燒作品。

owen.jpg    [鹽燒]酒器, 裸坏自然灰釉/Owen 澳洲

  柴燒明確可分類[釉燒]、[裸燒]、[投燒]、[堆燒]、[雲燒]、[匣燒]、[引燒]、[鹽燒]八種窯燒技巧,而且可單獨或多種窯技在同時交互進行,增加燒窯「間離美學」參數,雖然參數越多掌控難度越高,相對變化曲度大,就越精彩,這就是「間離美學」的精神,成為柴燒陶藝的創作特色。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陶行者Clayz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